大垄口窑到底挖出了什么?
东南网3月18日报道(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钊滢 汤海波 肖蔚男)
日前,2024年度全省考古工作汇报会举行。会上,入围“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初评候选项目的德化大垄口窑遗址备受关注。
记者特地赶赴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,循着考古工作者的足迹,一睹大垄口窑的真容。
白瓷故里的“蓝色转场”
自尾林窑出发,朝东南方向行进15分钟,经内坂窑,才至大垄口窑。
上寮溪畔,水车坑、臼坑、淘洗池、沉淀池等制瓷作坊遗迹鲜明可见。行走时,初觉与其他山路无二,直到细细碎碎的瓷片被鞋底踩出声响。
屈斗宫窑、尾林窑、内坂窑、梅岭窑……1953年至今,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来到这片“瓷土地”,见证德化窑中的千年窑火。
“这些考古发掘初步建立了德化窑业技术发展的年代序列,但一些关键节点还存在缺环。”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羊泽林告诉记者,为厘清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德化窑业技术转变和发展,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德化县文物保护中心,于去年9月至12月对大垄口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。
“大垄口窑地处尾林窑与梅岭窑间的中心位置,所属时代也恰好处于‘承上启下’的位置。”羊泽林介绍,发掘区域共650平方米,分Ⅰ区、Ⅱ区。其中,Ⅰ区的窑炉遗迹年代为明代晚期至清代康熙中晚期,Ⅱ区的窑炉遗迹年代为清代康熙晚期至清代嘉庆、道光时期。
其间,记者发现一块大瓷片,稍稍剥下泥土,德化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清青很快认出它的“真身”:“这是康熙年间最流行的青花提篮瓷盘!”